发布日期:2024-11-16 00:13 点击次数:175
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,上海黄浦江边设立租界,租界吸引了一批外国人,他们希望到中国“淘金“。1873年,21岁的犹太青年哈同来到上海,这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。
起初的他只能靠着捡破烂、拾煤球维持生计,可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衣衫
褴
褛的青年在后来会成为上海地产界的巨擘,孙中山、宋教仁等人一度成为他的座上宾。
哈同
靠着远亲关系,哈同被安排到沙逊洋行做看门人。这个洋行做的是贩卖鸦片的勾当,每日门庭若市,哄乱打斗也是屡见不鲜。哈同想了一个办法,他给买办们写纸条标明号码,让他们有秩序地排队进入洋行。
不久之后,洋行的大班看出哈同的才能,把他提拔为正式员工。但是十年过去了,哈同依然只是银行地产部门的班头。35岁的哈同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罗迦陵。这时的罗迦陵刚满20岁,父亲是法国水手,母亲是上海平民。
哈同夫妇在家里的合影.
罗迦陵出生后不久,她的父亲就抛弃了母女二人回去法国,幼年丧母的罗迦陵被迫嫁给上海的一位贫穷的男人。但罗迦陵心有不甘,她做了租界一位法国阔少的情人,然而也惨被抛弃,只能靠卖花谋生。
哈同遇上了这位大眼睛、高鼻梁的姑娘,两人一见钟情,举办了一场中式婚礼。这位金发碧眼的中国姑娘说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,成为了哈同的贵人。
罗迦陵说鸦片对国人的身心摧残太大,劝丈夫转行房地产。中法战争后,低价暴跌,不少法国人都清理门户回了法国,哈同在罗迦陵的劝说下买下大量地皮。罗迦陵不惜典当自己的首饰来买地皮。
随着《中法条约》的签订,中法贸易往来恢复,上海租界地价回升,哈同积累起了大笔的财富。不久之后,哈同大同上海议员,办事更加如鱼得水。在妻子的帮助下,哈同修建了红木马路,投资了十万银元,旧上海一时间万人空巷。
难得的是,哈同一直秉持着犹太人经商的准则——只有省钱,才能成为富翁。但对自己的妻子,哈同从不吝啬。他为妻子打造了“爱俪园”,当时上海的名流政客都被邀请到爱俪园作客。
夫妇二人没有生下一儿半女,但是两人收养了20多个孩子,多半是中外孤儿。然而,富丽奢华的爱俪园最终却被日寇抢掠,被夷为平地。
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创,欢迎关注,带您纵横古今,纵览世界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合法配资炒股线上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爱俪园租界上海法国罗迦陵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